Categories
读书笔记

Amp It Up

久仰Snowflake在业界的大名,终于有机会拜读。书里的观点在政治正确、人才紧缺的硅谷应该算挺有争议的,比如要毫不手软清理掉划水员工,但读来非常有实际意义,能体会到一个雷厉风行的CEO的风格。

印象最深的部分:

商场即战场,作为领导者需要带领团队时刻保持专注,适当施压,不能一味讲求耐心去试图挽救后进者。这从团队构建时就应该着手,有潜力、有野心的司机型人才往往比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更容易出成绩,哪怕他们在之前的岗位并不如意。他们有极强的主人翁意识,愿意提出逆耳之言,而不像乘客型员工那样一切求稳。而且招聘是个长期斗争,要争取在优秀人才流入市场之前就创造条件吸引他们,用他们替代平庸之辈,逐步升级自己的团队。


产品创新需要激进,因为保守的创新不足以说服客户跳出舒适区来拥抱小公司的产品,而且人才也会因为缺乏创新而流失。当团队壮大之后,从众心理往往导致保守主义,这时候司机型人才就尤为重要。


由于慵于思考,团队也会倾向于过度关注解决方案而非问题本身,这也会带来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盛行,最终导致办公室政治。领导者应该鼓励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努力追溯问题本质,而不像政府机构那样用进一步的人员堆叠来解决人员堆叠所导致的问题(如9-11)。


公司文化不光需要建立,而且需要维护,需要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奖惩措施上,否则只是空谈。


团队领导不应该成为部门之间唯一的沟通渠道,这并不是领导者树立威信的正确方式,而应该做到言出必行、自我反省、勇于承认不足。映射到团队文化上,才能让大家互相信任,专注于产品而不是办公室政治。


销售策略、销售团队的大小应该和产品状况吻合。在产品cross the chasm之前,需要灵活的定价和销售策略,小、但精悍的销售团队,来配合产品的快速迭代;只有产品找到PMF之后,再通过扩大销售团队来提高销售额。通常这时候已经有客户主动找上门希望能购买产品。领导者需要敏锐察觉转换策略的时间点。


当产品在某个细分领域立足之后,可以逐步向相邻领域拓展。占领一个现存的领域往往比从零构建一个领域容易。领导者的职责是帮助公司作出长远规划,找到那些能够深耕的领域。

Categories
读书笔记

Austrian School For Investors

顺着Mark Spitznagel的The Dao of Capital读过来的。好奇这个偏执又悲观的奥地利学派。虽然挂着投资的名号,书里提到的投资方式却有些不食人间烟火、老道士鄙夷红尘滚滚的画面感。

跟马克思相反,奥地利学派认为商品价值和价格反映的不是已经确定的生产成本,而是购买者对当前需求的主观估价和对未来需求的主观预期。在大部分人只能扮演price taker而不是price maker的情况下(例如只能被动地接受雇主提供的工资水平),盛行的消费主义却鼓动起无穷无尽的欲望而导致痛苦。

当一些经济指标(例如自然利率)显示民众希望通过储蓄来延后消费时,根据Hayekian Triangle II,创业者应该会在另一端寻找机会,用资本品(capital goods)来取代劳动密集型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如果政府强加干预,利用人为的低利率来惩罚储蓄、刺激消费,就会使创业者错判需求,将资本投入错误领域,产生泡沫。而资本的错投往往又是不可逆的,所以泡沫破灭便会伴随资源的浪费。

结合前几个观点,现在的股市其实是政策主导的大规模投机场所,并和政治挂钩。回看最近几年Trump的言行,可谓完美验证:经济繁荣,加息预期升高,股市跌;经济低迷,放水预期升高,股市反而上涨。为了支撑股市(美国养老金制度的命脉),总统候选人一定会偏向宽松的货币政策。

持续宽松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滞涨(stagflation):经济低迷,失业率高企,商品价格升高。这因为超发的货币涌入资本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却不能带动实体经济,劳动者收入降低无力消费,生产者只能减产,由于供不应求,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由于消费和生产低迷,通常用于抵御通胀的大宗商品、房地产等渠道也会失效,而需要转投生存生产必需品(石油,肥料,种子等)。美国在70年代就曾经历过滞涨,也许很快又会重现。

美联储目前疯狂印钞却还没导致通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元的全球货币特权。但如果持续下去,美元信用破产、新的国际货币架构取而代之也并非没有可能。

最后,从实际操作角度,作者提到了几个符合奥地利学派的投资方式,包括permanent portfolio(黄金,现金,股票,债券各占25%的组合),市场上有现成的ETF(PRPFX, PERM)看起来十分稳健但回报率差强人意。

一些值得关注的宏观经济信号:

各种信用和货币供给数据;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衡量持币的意愿;股票、收藏品、豪宅的价格水平:衡量富有阶层持币的意愿;资本品和消费品生产比例(the ratio of capital to consumer goods production):衡量泡沫水平;风险溢价、贷款利率上升:泡沫即将结束;国债收益曲线倒挂:股市崩盘和萧条。

Categories
德先生 读书笔记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忽视了书名里的Theory一词,买到一本货真价实的硬核理论读物、一篇学术论文,引用了各个学派的理论,在非常抽象的层面讨论,很少联系现实世界的例子,对门外汉来说非常抽象难啃,只能啃到一些皮毛:

1. 民主体制不是一键切换的,而对参与者有某些要求,例如这些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决策体制,包括家庭、企业等。

2. 当代(本书著于70年代)西方国家遭遇的挑战是投票参与率低下。

3. 在解决2的过程中,由1引申出来的一个矛盾是:即使在民主体制下,大部分决策也难以让所有公民参与,尤其是社会底层、未经民主训练的参与者要么对政治兴趣寥寥,要么在家庭生活和企业活动中体验的是authoritarian组织方式。所以盲目追求高投票率,反而可能动摇民主的根基。因此,在政治理论家中,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参与(participation)只在民主中扮演极小的角色。

4. 精英民主理论的代表人物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就认为,想让全民议政是不显示的,最终社会仍要由精英阶层统领。而代议制的好处在于让这些精英互相竞争,受全体公民委托来制定政策,但同时又对他们有制约机制。这才是民主的核心。

5. 同时,广大选民对政治无感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社会对立,例如政策变化导致的社会冲击。

6. 对民主体制的另一要求是社会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同质化(heterogeneity),才能保证在精英竞争的情况下社会不会分崩离析。

7. 由1而来的另一个引申是,政治民主体制需要与此社会中其他组织的主流合作方式相符。比如,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企业和家庭都是authoritarian,那就无法保证民众受过足够训练,参与民主政治。

8. 卢梭对理想国的描述是,一个社会中任何一个公民都不能富有到能完全买断另一个公民,这才能保证每个公民政治观点的独立性,进而保证民主的有效性。但这些公民之间又需要互相依赖,这样他们才会在议政时平衡自己的私有利益和集体利益。最终,这样的体制制定出来的法律才能被所有人接受,实现真正的法治而非人治。

Categories
读书笔记

On China

太棒了,花十几块钱买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辈子的经历和思考,还有比这更值的吗!不光从美国的角度陈述了历史,而且加入了基辛格先生独到的视角,值得二刷。

最大的感触:

1. 美国上层白人确实理想主义泛滥,以解放全世界为己任,无奈道行不够,解放不彻底,又自带exceptionalism 心安理得;而中国领导人习惯于围棋思维,对内宣传中的帝国主义包围圈也许并非对方的有意之举;两套思维方式鸡同鸭讲,难免冲突;

2. 常人谈论美国时往往过于简化,但美国并不是铁板一块,国内政治因素非常影响上层决策,需要从多方面考虑;

3. 前三代中国领导人都是大智慧,从困局中找到出路;

4. 中美关系如果变成零和游戏,倒霉的是全世界,在中国已经崛起的情况下,双方更应该努力寻找共同努力的方向,但2019年的状况应该不是基辛格希望看到的,但愿未来更好吧;

5. 中国推崇的和平崛起其实在亚洲小国看来很可怕,一是由于被统治的历史,二是缺乏制衡的政体,他们不是不愿相信,而是不能相信、必须留后手;

6. 国际政治随机性太强,朝鲜战争的导火索竟说不清道不明,89也莫名其妙升级,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几乎功亏一篑。